当前位置:主页 > 华商动态 >

小程序中打开

0元申请试听

时代华商后EMBA班课程分享|韩昇教授谈《汉唐气象与中古盛世》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5-12-14 11:46

12月5、6日的时代华商后EMBA班课堂上,著名历史学家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韩昇老师带来的《汉唐气象与中古盛世》课程让同学们很受启发。从史学的角度解析唐朝的变迁。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味韩昇教授的课程精华吧。

 

时代华商后EMBA班课程分享|韩昇教授谈《汉唐气象与中古盛世》。" width=

  

【历史】
历史为未来之学。学历史是面向未来,从历史中获得启迪,开启未来。
历史思考:历史演变的过程(轨迹)。

【中国历史的兴衰】
汉唐:阳刚、堂堂正正、光明
宋:阴柔(吸取唐灭亡的教训,重文轻武)
明、清:阴毒(坑蒙拐骗的源头)
汉唐:程序(过程)的正义性

【盛世的六个条件】
1、政治清明;2、制度先进;3、法律保障;4、民生富裕;5、军事强大;6、文化繁荣

【一、西汉建立:从草莽英雄到文治君主】
【刘邦】
大风起兮云飞扬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

【草莽英雄】
【郦食其与刘邦】

【转型:从草莽英雄到文治君主】
【猎狗与猎人】
前202年(汉王五年),已经消灭了项羽,平定了天下,汉王要评定功劳,进行封赏。由于群臣争功,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。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,把他封为酂侯,给他的食邑很多。功臣们都说:“我们亲自身披铠甲,手执兵器作战,多的打过一百多仗,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,攻破敌人的城池,夺取敌人的土地,或大或小,都有战功。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,只不过靠舞文弄墨,发发议论,从不上战场,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,这是什么道理?”高祖说:“诸位懂得打猎吗?”功臣们回答:“懂得。”又问:“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?”答道:“知道的。”高祖说:“打猎的时候,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,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。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,不过是有功的猎狗。至于萧何,他能发现踪迹,指示方向,是有功的猎人。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,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,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,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。”群臣听了,都不敢再说什么。

【文治的重要性】
列侯们都已受封完毕,等到要奏报排列的位次的时候,大臣都说:“平阳侯曹参作战身受七十处创伤,攻破城池,夺取土地,功劳最多,应该位居第一。”高祖已经硬要功臣屈从自己,封给萧何很多食邑,到排定位次时,找不到理由驳倒功臣们的意见,但心里还是想让萧何居首。关内侯鄂君进言说:“群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。那曹参虽然有野战杀敌、夺取土地的功劳,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事情。陛下与项王相峙五年,经常因为战败而丧失军队,士卒逃散,单身逃走多次了。然而萧何总能从关中派遣士卒补充前线的军队,虽然没有得到陛下征召兵员的诏令,而在陛下危急的时候,他却能派遣几万士卒来到陛下身边,这也有多次了。汉楚两军在荥阳对抗几年,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,而萧何从关中水陆转运,供给粮食,从不匮乏。陛下屡屡把山东地区丢失给项羽,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陛下,(让陛下可以运用关中的人力物力组织反攻,)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。如今曹参这样的人即使少掉几百个,对汉朝来讲,算得了什么损失?汉朝有了这些人,也未必能靠他们得以保全。怎么能起意让一时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劳之上呢?(应该是)萧何为第一,曹参第二。”

高祖说:“说得好。”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,赐给他特殊的礼遇:可以带剑穿履上殿,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。

【封张良、雍齿】
汉六年(前201)正月,封赏功臣。

【行仁义之教】
【陆贾新语】
陆贾,楚人,善辩论,建议重视儒学,“行仁义,法先圣”,提出“逆取顺守,文武并用”的统治方略。

陆贾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儒家经典,听到这些,高帝很不高兴,就对他大骂道:“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,哪里用得着《诗》、《书》!”高帝就让陆生总结一下秦朝失去天下,我们得到天下,原因究竟在哪里,以及古代各王朝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在。这样,陆生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,一共写了十二篇。每写完一篇就上奏给皇帝,高帝没有不称赞的,左右群臣也是一齐山呼万岁,把他这部书称为“新语”。

【法与德】
一手法治,一手道德。

【行王道、顺天意、法圣人】
行王道:有父子之亲,君臣之义,夫妇之道,长幼之序。

顺天意:恶政生于恶气,恶气生于灾异。蝮虫之类,随气而生;虹蜺之属,因政而见。治道失于下,则天文度于上;恶政流于民,则虫灾生于地。

法圣人: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在于他们“因天变而正其失,理其端而正其本”。

 

 

【制定礼仪秩序】
【定都——汉都城长安】

【封建和帝制】
封建:封地自制,权力在各层级。
帝制:中央集权专制,权力集中于帝王。
帝制思维: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匹配。权力越大,相反责任越小。
李世民:责任都是一把手的。别把责任往下推。
杜鲁门:The buck stops here(推卸责任止于此)。

【二、无为而治】
老子曰:“至治之极,邻国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,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必用此为务,挽近世涂民耳目,则几无行矣。

太史公曰:故善者因之,其次利道之,其次教诲之,其次整齐之,最下者与之争。

【黄老思想治国】
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,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,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,并兼采阴阳、儒、墨等诸家观点而成。

在社会政治领域,黄老之学强调“道生法”,主张“是非有分,以法断之,虚静谨听,以法为符”。认为君主应“无为而治”,“省苛事,薄赋敛,毋夺民时”。

【萧规曹随】
战国齐稷下学宫->黄老之学->清静无为->无为而治

萧何为法,讲若划一。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。载其清靖,民以宁一。善者因之,其次利导之,其次教诲之,其次整齐之,最下者与之争。

文景之治:禁网疏阔、刑罚大省+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。

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,跟萧何关系很好;等到各自做了将军、相国,便有了隔阂。到萧何临终时,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,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,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。

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:“萧何制定法令,明确划一;曹参接替萧何为相,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。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,百姓因而安宁不乱。”

【轻徭薄赋】
孟子讲过:“什一而税,王者之政”,可见战国税额,是不止什一的,在孟子以为什一之税已是很好了。可是汉代,税额规定就只有“十五税一”。而且,实际上只要纳一半,三十税一。一百石谷子,只要纳三十多一点的税。甚至当时人还说有百一之税的(见旬悦《前汉纪》),并在文帝时,曾全部免收田租,前后历十一年之久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。

【经济道德】
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,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。因此,君子富了,才肯施恩德;平民富了,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。水深,鱼自然会聚集;山深,兽自然会奔去;人富了,仁义自然归附。富人得了势,声名就更显著;一旦失势,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,因而不快活。在夷狄外族,这种情况则更厉害。所以说:“天下的人乐融融,都是为财利而来;天下的人闹嚷嚷,都是为着财利而往。

【三、汉代官制】
三公九卿

【四、汉武帝中央集权】

【汉初权力分配】
1、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。
2、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。
3、汉武帝颁布“推恩令”。
4、中央集权 :裁抑丞相职权、创设刺史制度、设中央常备军、实行盐铁官营。

【推恩令】
推恩令,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。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。其具体办法: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所有儿子均分。这样,名义是上施德惠,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。这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,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。

【转型——大一统帝国】
汉景帝时代朝廷关于革命的论战
李斯“以法为教,以吏为师”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秦统一中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,统一前政治的首要任务是“攻”,而统一后的首要任务是“守”。贾谊提出正名号、严等级、尊天子、行仁义的政治措施。

平定七国之乱以后,汉朝中央权威极大提高,国富民安,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和对外关系等领域可以有所作为,把国家推向鼎盛。

【刘邦的成功】
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人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
刘邦:会用人、驾驭人;要乱管理、应无为而治。

【传什么给孩子】
留钱不如留书,留书不如留善缘。

【五、天人合一、独尊儒术】
董仲舒“天人三策”提倡以思想大一统来保持政治大一统,主张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”。

【天地人】
天地人,万物之本也,天生之,地养之,人成之;天生之以孝悌,地养之以衣食,人成之以礼乐,三者相为手足,合以成体,不可一无也。

【利和欲】
利和欲:人类生生不息之动力,本无善恶。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。

【关于绝对存在的权威性】
国外:宗教
中国:天、道,非神。
权威的宣讲:讲道理、武力和恐吓欺骗。例如:佛对知识分子讲因果论、唯识、涅槃,对恶人显凶相(藏传),对普通人讲地狱、极乐世界和报应。

【阴阳、五行】
阴阳:二元论;
五行循环:相生相克,连续,生生不息。
中国古代思想:强调过程的连续性。

【六、西汉与匈奴的战争】

 

时代华商后EMBA班课程分享|韩昇教授谈《汉唐气象与中古盛世》。" src=


【东汉后的大崩溃】
【1、外戚跋扈】
光武帝——明帝——章帝——和帝——殇帝、安帝——顺帝——冲帝、质帝、桓帝——灵帝——少帝——献帝章帝以后,外戚开始掌权“窦氏父子兄弟并局列位”,“刺史,守令多出其门”,立即被毒死。
外戚专权,妨碍皇权。皇帝为了打击外戚势力,便依靠身边的宦官,和帝、安帝、顺帝如此,桓帝也不例外。延熹二年,梁后死,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,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了梁氏外戚势力。从此,开始了宦官擅权的局面。

【2、宦官专权】
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之后,桓帝为了酬谢宦官,一天之内就封单超、徐璜、具瑷、左悺、唐衡等五人为县侯,世称“五侯”。宦官在朝廷上“窃持国柄,手握王爵,口含天宪”地方上“皆宰州临郡,辜较百姓,与盗贼无异”(有国家权力作为支撑)

【3、土地兼并与农民破产】(土地兼并的背后就是权力斗争)
官僚、外戚、宦官到处抢掠,兼并土地。中常侍侯览“侵犯百姓,劫掠行旅”,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,土地一百一十八顷。其兄任益州刺史,“民有丰富者,辄诬以大逆,皆诛灭之,没入财物,前后累亿计”“河南帝城多近臣,南阳帝乡多近亲,田宅逾制,不可为准。”

公权私用:公权剥夺民权,社会问题政治化自耕农纷纷破产,国家经济收入大减,出现“田野空,朝廷空,仓库空”的景象。 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出现。质帝时暴动事件发生多起。桓帝时起义事件也有十多起。

【4、民族矛盾与边疆问题】
【5、选官腐败与清议】

1、太学
在郡国和私人精舍中就学的人数,制人也有七、八万人,这些儒生中有豪家世族的子弟,更多的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,他们是官僚的后备军。

2、选官腐败
东汉中叶以后,外戚、宦官轮流专权,任人唯亲,裙带成风,官吏选举及选举制度流于形式。河南尹田歆奉命选举六名孝,实际上早已内定五名,所以当时人说:“今之进者,惟财与力”在选举制度败坏的情况下,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官吏:“举秀才,不知书,察孝廉”官僚和儒生的看法和利益是一致的,这是他们联合反对宦官的基础。掀起“清议”的巨大舆论。【国家爱意识形态的第一次分裂】

【6、党锢之祸】
东汉桓、灵时期,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。

【结尾】
从东汉起,经长达 400 多年的历史,中国迎来另一个明君——唐太宗,迎来另一个盛世王朝——唐。

关闭 X
价值3980元 免费试听课程

至今网上已有38657人成功预约!今日剩余5个名额!